圖像裡可能有天空、樹、植物和戶外

環保阿嬤的弟妹兒女都是就讀社子國民小學 

弟弟是台大昆蟲博士 二妹是師範大學畢業  小妹政大經濟學士 

讀書不一定要讀明星學校 我們的小孩都沒讀幼稚園也沒補習

唐玉書也是就讀社子國小、重慶國中、中山女高、台大、政大、北京

圖像裡可能有樹、植物、天空和戶外

 

臺北市士林區社子國民小學[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校內的永平福德宮

臺北市士林區社子國民小學
地址
臺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6段308號
詳細資訊
其它名稱 Taipei Municipal SheZi Elementary School
學校類別 市立國民小學
最早創辦 1901( 日本明治34年)
學區 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士林區
校長 朱榮富
年級 六年制,104學年度共51班。
一年級8班 二年級8班 三年級8班
四年級8班 五年級9班 六年級10班
電話號碼 (02)2812-9059、(02)2812-2505
學校網址 http://www.stps.tp.edu.tw/

臺北市士林區社子國民小學(英文:Taipei Municipal Shezi Elementary School),簡稱社子國小,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

歷史[編輯]

草創時期[編輯]

社仔公學校[編輯]

●明治35年5月10日 社子(土名三角埔)莊長陳歡瀾先生感於地方對新教育的需求,提出設立分校請願書。

●明治35年6月20日 台北廳核准成立「八芝蘭公學校社仔分校」,校址設於芝蘭一堡社莊。

●明治36年3月30日 木造校舍竣工,面積共計四十六坪,內含教室二十坪,走廊十坪,辦公室五坪半,廁所二坪半,宿舍六坪。

●明治36年4月6日 舉行開校儀式,並定該日為創校紀念;學區除社仔莊外,尚包括崙仔頂莊和溪洲底莊。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社子國民學校對面,維護國旗國號 代表國家尊嚴主權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樹和戶外

    社子國民學校對面淡水河左岸是三重/蘆洲(往前直走社子堤防外~海洋大學)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樹、天空、戶外和大自然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樹、植物和戶外

    社子國民學校往延平北路市區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樹、天空、橋樑、戶外和大自然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樹、戶外和大自然

     

    圖像裡可能有橋樑、天空、植物、草、雲、戶外、水和大自然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樹、花、天空、戶外和大自然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花、樹、戶外和大自然

     

    圖像裡可能有橋樑、天空、植物、草和戶外

    重陽橋左岸是三重/蘆洲

    圖像裡可能有橋樑、天空、樹、植物、戶外、水和大自然

    重陽橋對岸是三重/蘆洲

    很多攝郎在此架高攝砲攝鳥/賞鳥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橋樑、植物、海洋、雲、戶外、大自然和水

    重陽橋左岸是三重/蘆洲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植物、橋樑、樹、戶外、水和大自然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橋樑、植物、樹、戶外、水和大自然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天空、草、樹、戶外和大自然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樹、植物和戶外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樹、花、天空、戶外和大自然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樹、天空、花、戶外和大自然

    社子 (臺北市)[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座標25.086913°N 121.508769°E

    社子(中華民國)
    TaipeiShiLinSubDistrictMap.png
    中華民國臺北市士林區次分區圖,最左側即為社子次分區
    表記
    漢字 社仔
    白話字 Si?-á
     
    臺羅拼音 Si?-á

    社子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管轄的一個次分區,而「社子島」只是其中的一部份。最早開始係由基隆河淡水河交匯而成的一個沖積平原。1953年超級颱風克蒂穿越臺灣陸地期間,臺北社子地區當時發生淹水的情況,最裡面的中洲埔溪洲底等地區(後來被稱為社子島)被臺北市政府下令長期限建、禁建40年[1],使得這附近的十個里成為臺北市內少數開發緩慢的社區

    詞源[編輯]

    社子地區地名來自其核心聚落名稱「社仔」(臺羅si?-á),因該地從前為凱達格蘭族麻少翁社原住民的一個聚落,故略稱為社仔[2]。原為大浪泵洲,或稱大浪泵社

    該地區原為基隆河分流「番子溝」與大同區相隔而為獨立島嶼,故稱為「社子島」,今仍延用之。[3]

    地理現況[編輯]

    社子地區東側是基隆河,西側是淡水河,僅南端與臺北市中心在中山高速公路北側附近以陸地相連。基隆河流出臺北盆地,在社子島的尾端注入淡水河,基隆河匯入淡水河之後,南邊是士林區的社子地區、大龍峒圓山大稻埕,北邊是北投區與士林區的大部分地區。該社子地區的北端遠望可看見大屯山系、關渡大橋、觀音山。由於陸地交界處早年曾為基隆河之分流「番子溝」,當時的社子地區為實質之獨立島嶼,故至今仍習稱為「社子島」[3][4]

    該地區以西隔著淡水河作為界河,與新北市五股區蘆洲區三重區相鄰;以南與臺北市大同區以陸地相連;以東則隔著基隆河與士林區市區相鄰,社子是做為臺北市士林行政區的一部分;以北則隔著基隆河與北投區相望,分界處上有一根著名地標北投焚化廠煙囪。

    在今日的延平北路七段,早期曾設有環境清潔所,即水肥處第一隊,利用淡水河運收集臺北市區來的水肥,當做「社子島蔬菜專業區」的肥料。[5]

    歷史[編輯]

    戰前[編輯]

    1654年,荷蘭人於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中,當時的基隆河注入淡水河口在今社子地區之南,且社子地區並無沙洲[6]因此一般認為社子島之形成當在1650年代之後。[誰?]

     
    1704年,皇輿全覽圖的大浪泵社附近關係圖,中間前端小部份為社子島。指北針的方向:左下角為北方

    1694年(康熙33年),臺灣北部發生一場大地震,使得臺北盆地部份地區陷落,形成康熙臺北湖乾隆年間,隨著河沙沉積,康熙臺北湖日漸消失,在今日社子地區南部,浮現了一個稱為「浪泵洲」的沙洲[7]。但當時基隆河下遊河道與今日差異甚大,顯見其日後地形地貌有重大變化。1754年(乾隆19年)北臺灣又發生一場大地震,使得當地的沙洲再次陷落,形成一片沼澤。然因水位不深,當地向原住民承墾的漢人佃戶乃於利用乾季退潮水位下降之際,築堤圈田開墾。1758年,已形成由小河道區隔的「嗄嘮別」、「中洲」、「八仙埔」三段墾地[8]。而居住附近的麻少翁社原住民村落,則多數搬遷到較高的今天母三角埔一帶,但仍然聲稱擁有該地區的土地所有權[9]。1890年,當時繪製的《光緒圖冊淡水縣簡明總括圖冊》中,該地區已形成「社仔庄」、「浮洲庄」、「中洲庄」等聚落[10]

     
    社子於日治時代廳治時期所屬臺北廳位置,其為士林支廳下轄的區。
     
    社子島在日治時代七星郡士林街位置,社子島在這張地圖的左邊,時間在1932年。證實當時社子島是淡水河與基隆河兩河交會的一個河中島。

    1896年,日本人伊能嘉矩的調查,社仔一帶僅有7戶,18男17女麻少翁社原住民[11]。1904年,大日本帝國所繪製的臺灣堡圖中,社子地區諸沙洲已經併為一個葫蘆狀的大沙洲島,這沙洲是由兩條河流(淡水河與基隆河)之間所夾著的,因為曾經有淹水的風險,在臺北市的經濟發展史中被排除在外。最初是隔「番子溝」與今之臺北市中心相望。此時的社子的行政區在臺北廳士林支廳轄下被劃分為社仔區,地籍、戶籍劃分上則為兩個堡,芝蘭一堡轄有社子庄(胡蘆堵、頭仔渡、社仔、三角埔、後港墘)、溪洲底庄(頂仔崙、溪洲底、八卦厝、頂溪砂尾、下溪砂尾、頂福洲、下福洲);而芝蘭二堡則管理中洲埔庄(中洲埔[4])。1932年,根據大日本帝國總督府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社子庄附近僅餘1戶原住民,為3男1女。可以證明平埔族人在社子地區存在過[9],平埔族麻少翁社的原住民村落已經逐漸搬離此地。按1935年的統計,社子大字有常住人口4,259人(含平埔族1戶5人)[12]。1937年,橫跨基隆河的士林吊橋(一名社子吊橋)開始動工興建,1939年3月士林吊橋竣工啟用。

     
    根據1945年美軍所拍攝繪製的臺北地圖,畫面中左上角的一個角落就是社子島(淡水河東岸)

    戰後[編輯]

    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社子由臺灣省臺北縣七星區士林鎮管轄。1947年廢七星區,士林鎮改歸淡水區管轄。

    1949年8月26日,臺灣省政府將當時臺北縣淡水區所轄的士林鎮及北投鎮(今臺北市士林區及北投區)劃出成立縣級的草山管理局。1950年3月31日,政府核定公告草山改名為陽明山。1950年4月26日,草山管理局改名為陽明山管理局

    1953年超級颱風克蒂 (Kit)穿越臺灣陸地期間,社子地區當時發生淹水的情況,臺北衛戍司令黃杰中將曾下令協助整治淡水河與基隆河氾濫問題。

    1963年,葛樂禮颱風造成臺北大淹水,加上適逢大潮而造成海水倒灌,石門水庫每秒高達一萬立方公尺的水量大洩洪,社子島浸在水中三天三夜。

    1964年,興建士林堤防、社子堤防、堵仔頭堤防,永平、倫等、社子、葫蘆、後港墘等地納入堤防之內,較無颱風淹水問題,卻將福安、中洲、富安(現已改為福安、富洲兩里)三里規劃在堤外地區,變成了滯洪區。

    基隆河第一次截彎取直工程後[編輯]

    1965年4月,行政院對基隆河進行了第一次截彎取直工程,將環繞劍潭、士林的舊河道填平,並在此填平新生地上,興建「康福社區」這一批國民住宅。同時在社子島上開鑿出一條新河道,並築起防止基隆河氾濫的的堤防[13][14]

    1968年7月1日,陽明山管理局劃入已是院轄市的臺北市,全稱為「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士林區及北投區,仍由縣級行政區陽明山管理局管轄。

    限建禁建[編輯]

    1970年「士林、北投主要計畫案」公布實施,同時經濟部研擬「臺北地區防洪計畫」中,以社子島末端的地勢低窪、易遭水患、人口稀少、經濟價值低為由,把社子島末端定為「限制發展區的洪水氾濫區」,僅作為農業用地或綠地而訂下了禁建、限建的規定,停止了延平北路七、八、九段以後的一切建設許可,社子島之發展即受限制至今[15]

    1974年1月1日,中央政府移除陽明山管理局的地方行政權,勒令陽明山管理局只能負責風景區維護與管理;北投區和士林區則交由臺北市政府直接管轄。

    1974年,中山高速公路完工通車後,社子島上的農業因不敵中南部蔬菜競爭而逐漸沒落[16]

    1977年,後來深耕社子島、關渡平原等地土地仲介買賣的喬大地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籌備組織,次年正式成立。

    士林吊橋被拆除後[編輯]

    1979年,基隆河廢河道因為缺乏經費復原,而被計畫填平,進而變成道路用地。1982年開始整地,1985年整地完成後,形成現在的基河路和士商路,士林吊橋隨即遭到拆除的命運。社子地區從此變成基隆河西岸的地區,但仍隸屬於士林區。

    1987年,基隆河社子段的兩岸堤防被加高到6米,當時聲稱說是可以達抵抗20年洪水頻率的保護標準。

    1990年12月,通往臺北縣蘆洲鄉(今新北市蘆洲區)的重陽大橋完工。1991年,市政府規定可以整建原有房屋、鐵架,但切結書表明不能補償。[5]

    1995年7月,汐止五股高架橋的環河北路至五股段完工並通車。

    2002年12月24日,通往北投焚化爐、北投大業路、關渡平原的洲美快速道路完工並通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環保阿嬤金鳳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