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的時候,幫年輕顧客做的旗袍都滾邊的,新娘禮服。

我媽媽是做老人的旗袍

孫子帶我出來參觀博物館,還一邊幫我拍照,

一邊解說,小時候我帶他,現在他帶我,

不想生孩子的人,以後會後悔

 

網站logo 

1899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1905年10月臺北天后宮遭拆除,

1908年10月24日改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後簡化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1],館址利用原彩票局建築(今寶慶路與博愛路之間的國防部博愛大樓)。

1913年,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

向民間募款得總金額256,101日幣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天后宮址

(今二二八公園內),台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後期文藝復興時期

的古希臘多立克式樣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5年完工並遷入新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歸屬中華民國,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

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

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改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以上??歷任館長

臺博館主館外觀臺博館主館正門,及1935年滿洲國

為慶祝始政40博覽會贈送臺灣神社之銅牛

臺博館的誕生

本館成立於1908年,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

當時的日本和西方國家,對於博物館的想像經常

是從殖產興業的展示作為出發點,這也是為何臺博館

一開始是由總督府工商部門或殖產部門負責的背景。

1908年臺博館前身「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以下簡稱總督府博物館)的成立,是為了慶祝本島交通大動脈縱貫鐵路之南北全線通車,做為一系列空前盛大的通車儀式活動之一,準備透過展覽大力宣傳與介紹臺灣的建設。

這部份的工作就交給殖產局,計畫展出臺灣本島

各項產業的縮影,讓來賓對臺灣的概況能夠一目瞭然。

一開始就參與整個展覽會和博物館籌劃工作的森丑之助

就直接點明:「縱貫鐵路的全線開通,才是產生

這座博物館的唯一動機。在展覽活動積極籌備過程中,

臺灣總督府有一棟正在興建中的建築,準備作為彩票局

辦公之用,其地點位於當時尚未完成的總督府建築基地

(1919年完成)隔街後方,即今天的國防部大樓所在地。

台灣總督府原來就有發行彩票,曾經造成日本國內

購買潮,而引起一些輿論反對,最後使得日本議會取消

了彩票法令,這座興建中的彩票場因此失去使用目的。

起初總督府將之借給殖產局商工課使用,準備在鐵路

全線通車慶祝活動中作為臨時性的產業展覽場地,

當時也有期待未來可以做為殖產局的常設標本室。

原計畫中的「產業標本展覽會」就這樣移入彩票局館舍,

成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

原來只為慶祝縱貫鐵路通車典禮的臨時展覽會,

變成了永久性的博物館陳列展示「博物館」的名稱、

概念、空間和體制,就這樣有些預料之外地在臺北誕生。


文化部長龍應台(中)與資深旗袍師傅許榮一(右)及花扣師傅蔡蕊(左)合影↑


入口大廳右邊和左邊龕位原置放其後藤新平及兒玉源太郎銅雕像,戰後移除改放花瓶

入口大廳右邊和左邊龕位原置放其後藤新平及兒玉源太郎銅雕像,戰後移到樓上放


臺博館主館大廳的花窗玻璃穹頂










糧食方舟特展</< font>title> 
  <description>別以為臺灣的農業技術傲視全球,物產豐富,不會有糧食危機!事實上臺灣的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目前僅約32%,隨時有斷糧的風險。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因此策劃主辦「糧食方舟」特展(Food Ark),自本(102)年3月12日起至9月22日於該館展出,以「糧食無國界,我們未來的糧食在哪裡?」為主軸,介紹世界末日種子庫和臺灣的種原中心的種原保存方式,說明其對糧食作物種子的蒐集和保存任務,展出各種方式的貯藏庫和材料,另展示有非以種子繁殖型作物活體,可全面了解我國種原保育與利用之現況。</< font>description>

古代人遺留下來稻米化石

古代先人遺留下來的五穀雜糧化石


40年代台北市區淹水的情形



 

臺灣博物館  總機:(02)2382-2566

 館址:北市中正區100襄陽路2號 ( 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

國立臺灣博物館丘雲台灣原住民群象(三)

國立臺灣博物館珊瑚&琥珀展(二)

環保阿嬤&金孫參觀國立臺灣博物館(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環保阿嬤金鳳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6) 人氣()